2021/0601
Fed才開口 「縮表恐慌」已蔓延
Fed才開口 「縮表恐慌」已蔓延
2021/05/31 08:09
避免「縮表恐慌」4月即有提議
美國超乎預期的通膨數據,考驗著聯準會(Fed)的策略和引導市場的能力。隨著更多數據支撐經濟強勁復甦的事實,Fed終於轉變態度。4月會議紀錄中,暗示可能調整寬鬆政策,Fed副主席克拉里達也鬆口,未來會議將提到何時可討論減少購債。究竟縮表會為市場帶來什麼樣的影響?過去縮表的經驗又是如何?
就在1個月前,Fed主席鮑爾還堅稱談論縮表「時候未到」,即使面對4月份遠高於預期的通膨數據,Fed仍舊是不為所動,稱高通膨只是暫時的。直到5月下旬,部分Fed官員表示,Fed正密切關注經濟發展,在必要時調整政策。5月20日公布的4月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(FOMC)會議紀錄顯示,一些官員希望,在未來的會議上,可以開始討論縮減購債的計畫。
多數Fed官員已認知到,在實際改變政策縮表之前,必須提早讓市場有所準備,為的就是要避免發生「縮表恐慌」(taper tantrum)的情況。自從4月會議之後,有2名地方聯準銀行行長呼籲應盡快開始討論縮表時間,其他人則提到演變成超高通膨的風險,都是在為縮表鋪路。
縮減資產負責表之後就是升息
縮表是什麼?顧名思義就是,Fed縮減資產負債表的行動。當Fed釋出流動性的任務結束,應把過剩資金收回,讓貨幣政策回歸正常。做法是漸次遞減每個月額外購買的公債和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(MBS)的規模。接著,到期的債券不再續投資,先是縮減資產負債表,然後才考慮升息。
這次為了應對武漢肺炎疫情,Fed在2020年3月將基準利率降至零後降無可降,於是祭出無限QE、購債等大量措施,使得Fed資產規模急遽擴張至歷史新高,也就是「擴表」。整體而言,在Fed救市措施,並在短時間內注入大量流動性之下,市場信心迅速提振,促使美股3大指數回升速度比金融危機時期更快,帶動全球股市走高。
然而,擴表也會帶來隱憂,例如Fed挹注過多流動性,引發金融市場泡沫化,或甚至助長殭屍企業、拖累生產力成長等。畢竟政策還是有極限,不可能無限制地執行下去,因此Fed一定需要在某個時間點,結束對市場的干預。
隨著經濟回穩,Fed就會順勢啟動縮表。一來是避免將來衰退時無政策可用,二來是防止過度擴表扭曲市場,導致市場過熱走向泡沫。實際上,縮表的意思並不到代表立即停止購債,而是逐步縮減購買的規模。
基本上,Fed會先提出具體的縮表計畫,內容將會提到為期多久、以什麼樣的速度減少購債,最終讓資產負債表回到多大的規模等。縮表是讓原本預期Fed資產負債表擴張的速度「減緩」,因此屬於溫和的緊縮政策。
2013年縮表恐慌 新興國家股匯市反轉走跌
至於縮表的影響如何?一般認為,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很輕微,但由於市場預期到Fed購債的力道變小,貨幣會緊縮造成美元供應減少,推升美元匯率,資金從新興市場、高風險資產撤出,引發市場劇烈波動,也就是所謂的「縮表恐慌」。
上一次縮表恐慌是怎麼發生的?2013年5月22日,時任Fed主席的柏南克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,提到將縮減QE購買規模。這只是柏南克當天提到的多項說明的其中1環,但市場簡直嚇壞了,因為有利股債的QE政策將被取消。消息衝擊全球金融市場,並造成新興市場國家的股匯市出現反轉下跌走勢。
柏南克是首位資深Fed官員提出縮表的想法,雖不代表立即實施,但仍把市場嚇得魂飛魄散,原因就在於美國在從2008年金融海嘯復甦的過程中,儘管經濟成長不如以往,但股債回報相當可觀。市場普遍認為,就是Fed的政策造成這種脫節,一旦Fed撤出,股市將回歸經濟基本面。最終Fed最終以更和緩的方式縮表,對市場的擾動降到最小。
相較於2013年,如今Fed擴增的資產規模更加龐大,手中握有的資產種類更多元,不少人擔心,一旦Fed開始考慮縮表,2013年縮表恐慌事件可能重演,且對全球金融市場衝擊的幅度恐怕會更劇烈。按照Fed購債腳步,2022年底前資產負債表就會上升到9兆美元。相較於2013年,這次要縮減的規模更大,時間表可能會橫跨1年。
Fed可能選2021年8月公告縮表時間
相隔8年之後,Fed再次發出縮表訊號,料Fed很可能選在2021年8月底的全球央行年會的時間點公佈,從2021年底或2022年開始減少購債。但是,Fed目前在復甦尚未站穩腳步、擔心過快縮表,和低估通膨導致縮表過慢之間,十分掙扎。
分析普遍認為,發生2013縮表恐慌的機率並不大,原因有很多。首先除非經濟強升,否則縮減力道應緩慢偏鴿;加上過去縮表主要是看通膨預期,現在是觀察近2-3個月數據作反應,因此任何意外數據都會先被市場反應,不會等到發出縮表訊息後才導致恐慌。
另外,這次情況也和2013年不同,上次是金融危機後,經濟沈底許久後復甦,市場一面倒認為即將縮表;但現在不算完全從疫情中復甦,縮表升息的時機還不成熟,市場對縮表時間看法不一致。BDSwiss Group投資研究主管吉特勒(Marshall Gittler)指出,雖說是縮表恐慌,但市場怕的是縮表的「想法」,而非實際付諸行動。
因此是否會引發恐慌,吉特勒認為,比起縮表如何操作,關鍵在於Fed如何跟市場溝通。Fed和市場都承襲了上次的經驗,了解任何縮表帶來的改變都是漸進的,長期而言影響不大,刺激的目的是協助市場站穩腳步,Fed會在市場有能力承受時才會動作。估計在宣布縮表前市場會有起伏,但不會像當年如此劇烈。
Shiny黃金白銀交易所
引用: 自由財經
2021/05/31 08:09
避免「縮表恐慌」4月即有提議
美國超乎預期的通膨數據,考驗著聯準會(Fed)的策略和引導市場的能力。隨著更多數據支撐經濟強勁復甦的事實,Fed終於轉變態度。4月會議紀錄中,暗示可能調整寬鬆政策,Fed副主席克拉里達也鬆口,未來會議將提到何時可討論減少購債。究竟縮表會為市場帶來什麼樣的影響?過去縮表的經驗又是如何?
就在1個月前,Fed主席鮑爾還堅稱談論縮表「時候未到」,即使面對4月份遠高於預期的通膨數據,Fed仍舊是不為所動,稱高通膨只是暫時的。直到5月下旬,部分Fed官員表示,Fed正密切關注經濟發展,在必要時調整政策。5月20日公布的4月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(FOMC)會議紀錄顯示,一些官員希望,在未來的會議上,可以開始討論縮減購債的計畫。
多數Fed官員已認知到,在實際改變政策縮表之前,必須提早讓市場有所準備,為的就是要避免發生「縮表恐慌」(taper tantrum)的情況。自從4月會議之後,有2名地方聯準銀行行長呼籲應盡快開始討論縮表時間,其他人則提到演變成超高通膨的風險,都是在為縮表鋪路。
縮減資產負責表之後就是升息
縮表是什麼?顧名思義就是,Fed縮減資產負債表的行動。當Fed釋出流動性的任務結束,應把過剩資金收回,讓貨幣政策回歸正常。做法是漸次遞減每個月額外購買的公債和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(MBS)的規模。接著,到期的債券不再續投資,先是縮減資產負債表,然後才考慮升息。
這次為了應對武漢肺炎疫情,Fed在2020年3月將基準利率降至零後降無可降,於是祭出無限QE、購債等大量措施,使得Fed資產規模急遽擴張至歷史新高,也就是「擴表」。整體而言,在Fed救市措施,並在短時間內注入大量流動性之下,市場信心迅速提振,促使美股3大指數回升速度比金融危機時期更快,帶動全球股市走高。
然而,擴表也會帶來隱憂,例如Fed挹注過多流動性,引發金融市場泡沫化,或甚至助長殭屍企業、拖累生產力成長等。畢竟政策還是有極限,不可能無限制地執行下去,因此Fed一定需要在某個時間點,結束對市場的干預。
隨著經濟回穩,Fed就會順勢啟動縮表。一來是避免將來衰退時無政策可用,二來是防止過度擴表扭曲市場,導致市場過熱走向泡沫。實際上,縮表的意思並不到代表立即停止購債,而是逐步縮減購買的規模。
基本上,Fed會先提出具體的縮表計畫,內容將會提到為期多久、以什麼樣的速度減少購債,最終讓資產負債表回到多大的規模等。縮表是讓原本預期Fed資產負債表擴張的速度「減緩」,因此屬於溫和的緊縮政策。
2013年縮表恐慌 新興國家股匯市反轉走跌
至於縮表的影響如何?一般認為,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很輕微,但由於市場預期到Fed購債的力道變小,貨幣會緊縮造成美元供應減少,推升美元匯率,資金從新興市場、高風險資產撤出,引發市場劇烈波動,也就是所謂的「縮表恐慌」。
上一次縮表恐慌是怎麼發生的?2013年5月22日,時任Fed主席的柏南克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,提到將縮減QE購買規模。這只是柏南克當天提到的多項說明的其中1環,但市場簡直嚇壞了,因為有利股債的QE政策將被取消。消息衝擊全球金融市場,並造成新興市場國家的股匯市出現反轉下跌走勢。
柏南克是首位資深Fed官員提出縮表的想法,雖不代表立即實施,但仍把市場嚇得魂飛魄散,原因就在於美國在從2008年金融海嘯復甦的過程中,儘管經濟成長不如以往,但股債回報相當可觀。市場普遍認為,就是Fed的政策造成這種脫節,一旦Fed撤出,股市將回歸經濟基本面。最終Fed最終以更和緩的方式縮表,對市場的擾動降到最小。
相較於2013年,如今Fed擴增的資產規模更加龐大,手中握有的資產種類更多元,不少人擔心,一旦Fed開始考慮縮表,2013年縮表恐慌事件可能重演,且對全球金融市場衝擊的幅度恐怕會更劇烈。按照Fed購債腳步,2022年底前資產負債表就會上升到9兆美元。相較於2013年,這次要縮減的規模更大,時間表可能會橫跨1年。
Fed可能選2021年8月公告縮表時間
相隔8年之後,Fed再次發出縮表訊號,料Fed很可能選在2021年8月底的全球央行年會的時間點公佈,從2021年底或2022年開始減少購債。但是,Fed目前在復甦尚未站穩腳步、擔心過快縮表,和低估通膨導致縮表過慢之間,十分掙扎。
分析普遍認為,發生2013縮表恐慌的機率並不大,原因有很多。首先除非經濟強升,否則縮減力道應緩慢偏鴿;加上過去縮表主要是看通膨預期,現在是觀察近2-3個月數據作反應,因此任何意外數據都會先被市場反應,不會等到發出縮表訊息後才導致恐慌。
另外,這次情況也和2013年不同,上次是金融危機後,經濟沈底許久後復甦,市場一面倒認為即將縮表;但現在不算完全從疫情中復甦,縮表升息的時機還不成熟,市場對縮表時間看法不一致。BDSwiss Group投資研究主管吉特勒(Marshall Gittler)指出,雖說是縮表恐慌,但市場怕的是縮表的「想法」,而非實際付諸行動。
因此是否會引發恐慌,吉特勒認為,比起縮表如何操作,關鍵在於Fed如何跟市場溝通。Fed和市場都承襲了上次的經驗,了解任何縮表帶來的改變都是漸進的,長期而言影響不大,刺激的目的是協助市場站穩腳步,Fed會在市場有能力承受時才會動作。估計在宣布縮表前市場會有起伏,但不會像當年如此劇烈。
Shiny黃金白銀交易所
引用: 自由財經